
憶子粄 ,是大埔縣百侯鎮傳統小食之一,已有300多年的歷史。相傳在明代,客家有一婦女叫松嬸,帶著兒子阿根相依為命過日子。長到18歲時,阿根體格魁梧,聰明伶俐,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。不久阿根離別母親,和師傅一同在鄭成功部下當了一名水師士兵,漂洋過海到臺灣島去鏟除倭寇,除暴安良。松嬸思念兒子,每逢春節,就做了兒子在家時最愛吃的粄 ,擺在月下,焚香禱告,對月懷思。冬去春來,不覺度過了整整30年,兒子不見回來。那年春節,正當松嬸在月下禱告時,兒子阿根突然回來了,母子相會,悲喜交加,阿根從白發蒼蒼的老娘手里接過“憶子粄 ”,歡慶團圓,此粄 因此而得名。
憶子粄 制作有兩道工序: 一是糯米粉做皮,加進少許鹽水及適量的水,用力揉搓至軟韌黏結時,分別揉成小團,撒上適量的生粉,用小木棒滾壓成長7厘米、寬5厘米、厚0.5厘米的 皮;二是制作餡子,以靚肉片、魷魚絲、豆腐干、香菇、蝦米、蒜白等為原料,再加適量食油和醬油在鍋里煮至熟透鏟到碗中,然后把餡子包進 皮里,扎成四方立體形,用干凈的包粽葉子包好,葉子涂上食油,以免粘連,放在蒸籠里,用猛火蒸熟。夾到碗里,扯掉葉子,再加少許胡椒粉或辣醬等佐料即可食用,其味香滑,鮮美可口,風味獨特,耐人尋味。